查看原文
其他

千年运渎史话【上篇】

2017-03-07 美丽朝天宫

“渎”,水沟、小渠也。运渎,专指古代开凿的人工河,也就是运河。

东吴时,古金陵开凿了运渎、潮沟(青溪)和东渠等三条运河,奠定了古南京城内水系基础。运渎主干今已无存,遗脉仅存朝天宫街道地域,从内桥向西,经鸽子桥、笪桥、鼎新桥、仓巷桥、文津桥、张公桥,在铁窗棂入外秦淮河。仅存遗脉今称内秦河中支。

东吴定都建康,为便于物资由淮水运抵皇宫,随于吴赤乌三年(公元240年),命人凿通禅灵渚(今升州路与鼎新路口南)至仓城段。故道禅灵渚,经陡门桥、红土桥、草桥、鼎新桥沿今丰富路方向北至建康宫城北。由于运渎之水来源于城南的秦淮河,而建康城的地势是北高南低,运渎通向仓城之水常常难以为继,直接影响到仓城的粮食供应,所以,孙权在开凿运渎之后,进而开凿潮沟,接通运渎和青溪,以确保运渎之水长流不衰。运渎完整时,北接潮沟西支,东北通向宫城,南连秦淮河,是向宫中仓城运输物资的重要通道。《建康实录》卷二记载:吴赤乌三年(240)“十二月,使左台侍御史郗俭监凿城西南,自秦淮北抵仓城,名运渎”。同书注云:“案,建康宫城,即吴仓城,城内有仓,名曰苑仓,故开运渎,通转运于仓所,时人亦呼为仓城。”运渎故道的位置,据南宋《景定建康志》卷一九《山川志河港》记载:“运渎,在上元县西北一里半……其水东行过小新桥而南,经斗门桥流入秦淮;又东北过西虹桥,循宋行宫(即南唐宫城)城西迤逦向北乃其故道。”清同治《上江两县志》卷四考证:“运渎水在城西北隅,自笪桥西流经望仙桥至铁窗棂出城;又自笪桥东流,至内桥与青溪合;又自笪桥西南流,过南北乾道桥,至斗门桥入于淮。”朱偰先生《金陵古迹图考》根据历代地方志文献记载推断:“吴所凿运渎,盖发源后湖,由北水关入城,循北极阁前水道(今犹有遗迹可寻)绕今中央大学之西,过大石莲花等五桥,径廊后街相府营香铺营破布营金銮巷(今日犹有遗迹)等陂池而至笪桥,西流出城,南流入淮。”

东晋时建西州城(朝天宫西街中段偏南,也称扬州城)时,将该城南面的护城河与运渎相通,成为运渎的西支流。隋统一全国后,荡平建康宫室,运渎中上游遂废弃不用。南唐疏浚运渎时,又将异平桥至西虹桥)段凿开,作为宫城南面的护城河,运渎与青溪相通。南唐都江宁,以古运渎为其宫城西濠,南宋建行宫,沿用而不改。

运渎因年久失修,特别是南宋建炎三年(公元1129年)金兵占领建康后,出于防守需要,将府城各水门砌叠稍狭,致使城内水源枯竭,水道流通不畅。当时通栅寨门的一段运渎故道已经淤塞,所以次年五月金军匆忙撤离建康城时即傍冶城西南隅凿渠成,次早出舟。至南宋孝宗时期,因栅寨门附近水道为人阻断,改为花圃,作为游人观赏之地。每当雨水暴至,则水势泛滥,城内居民尤受其害。故乾道元年(公元1165年),知府张孝祥及继任汪澈先后奏请开浚天津桥(内桥)至栅寨门一段出城古河道,使城内积水直接泄入长江,永绝水患。诏从之。所以有了宋宁景定二年,马光祖重修运渎西支各桥的故事。 元至明清,运渎下游尚为城内水路交通的一部分,清末以后逐渐淤塞。今运渎故道已不存,西支流还在发挥功能。

东吴开凿运渎,上时有六座桥梁,《建康实录》云:“运渎旧有六桥:孝义,本名甓子桥,次南有杨烈桥,宋王僧达观斗鸡鸭处。次南出有西州桥,今县城东南角,路东出何后寺门。次南有高晔桥,建康西尉在此桥西,今延兴寺北路东度此桥。次南运渎临淮有一新桥,对禅灵渚渡,今之过淮水,桥名新桥,本名万岁桥。”

 

春风欲动北风微,社区建设正当时

“炒盐豆炒豌豆炒进你家翻跟斗”,七家湾小伙伴来玩游戏喽

为您来,听您说,帮您办,请您评 —— 大走访正在进行时

今天惊蛰,老南京吃把盐豆压压惊,您试试

【青春朝天宫】三生三世创意学雷锋——朝天宫街道团工委酱紫做!

“手作 · 修文物”朝天宫街道联合市博物馆组织“爱耳日”创意活动

一组七家湾图片近7000乡亲在看,一百篇七家湾故事宝典多少人看

撸不完的串串,走不完的街巷——朝天宫街道串串店大盘点

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,张府园社区走上门

再有几个月,石鼓路洞见汉西门

缘来共建之壹见龙袍

七家湾,20年前的小巷,淡淡的乡愁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